繼4月12日通過上市前聆訊后,平安好醫生又傳出最新消息,4月16日起開始為香港IPO路演,預計4月26日確定發行價,5月初正式掛牌。對其IPO動態,新京報記者4月16日從平安好醫生相關人士處獲悉,目前暫無新消息對外公布。與此同時,微醫、健康160等互聯網+醫療行業也在謀劃IPO。這一系列消息讓經歷資本寒冬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再次受到關注。
專家分析,互聯網+醫療行業目前兩極分化嚴重,是“剩”者為王的時代,雖然還面臨盈利等問題,但平安好醫生沖刺IPO對行業有積極影響,“互聯網+醫療一定是有機會的,但每個企業究竟發展如何,還有賴于項目團隊的努力。”
平安好醫生估值達54億美元
平安好醫生由中國平安分拆得來。2017年9月,新京報記者曾在公開場合向平安好醫生相關負責人求證IPO一事,彼時,對方表示不方便透露相關消息。今年1月29日,中國平安宣布向香港交易所提交平安好醫生獨立上市申請,而此次4月12日關于通過上市前聆訊消息的傳出,也成為其上市申請提交后的又一重要進展。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平安好醫生算是后起之秀,但從誕生之初,平安好醫生就頗多“大”動作。
平安好醫生于2015年4月上線,在2016年5月宣布完成5億美元A輪融資,這也刷新了當時全球范圍內互聯網醫療初創企業單筆最大融資。融資完成后,平安好醫生估值當時達30億美元。2017年12月又拿下4億美元的Pre-IPO輪融資,融資后,估值達50億美元。在今年3月科技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中,平安好醫生榜上有名,排名第17位,這也是大健康領域排名最高的獨角獸公司,估值達54億美元。
根據平安好醫生招股書顯示,公司收益主要由四大板塊業務產生,即家庭醫生服務業務(主要包括在線咨詢、轉診及掛號、住院安排及二次診療)、消費型醫療業務(包括健康檢查、基因檢測及醫美等)、健康商城業務(包括醫療產品、健身產品及個人護理用品等)和廣告業務(制訂各種健康計劃、工具及活動,并向用戶推薦個性化內容以協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平安好醫生注冊用戶已突破2億,成為目前中國第一大互聯網醫療平臺。
平安好醫生處于持續虧損狀態
如何實現盈利,一直是互聯網+醫療企業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平安好醫生亦如此。
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9月,平安好醫生營收分別為2.78億元、6.02億元、10.16億元,同期分別凈虧損為3.23億元、7.58億元、4.97億元。具體業務占比方面,截至2017年9月30日,家庭醫生服務、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動分別占總營收的16.2%、44.7%、34.8%、4.3%。平安好醫生目前最大的客戶仍是平安壽險,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前三季度,平安壽險分別占平安好醫生總收益的49.0%、27.9%和17.0%。
“如果平安好醫生能夠成功上市,對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無疑將會產生積極影響。”4月15日,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平安好醫生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轉虧為盈的時間點目前還不好說,“現在短期內要實現盈利,也相對困難。當然,不少互聯網公司都不一定在上市之初即實現盈利。”
“在短期內似乎還看不到盈利的趨勢。”德同資本北京總經理兼合伙人許謙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少創業企業巨頭都面臨盈利難的問題,互聯網醫療行業更是如此,這一方面與行業特點有關,也與診療費用價格受控有關。“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以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為例,就增改設醫事服務費,增加了對醫生價值的體現,這對互聯網+醫療行業中醫生價值的體現也是一種促進。”
微醫實現整體盈利籌謀IPO
除了平安好醫生,不少行業知名公司也開始籌謀IPO,這其中就包括微醫集團。
微醫創建于2010年,可提供在線問診、預約掛號、在線藥房等服務。數據顯示,微醫目前已與全國30個省份的2700多家醫院信息系統連接,平臺上線醫生逾22萬名,擁逾1.1億實名注冊用戶。
此前,微醫方面對IPO一直避而不談。2018年初,微醫首席醫療官、烏鎮互聯網醫院院長張群華向媒體確認了微醫正在籌劃IPO的事實。在近日出席彭博亞洲投資論壇時,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松口表示,公司正進行上市前融資,目前戰略投資者名單已敲定,包括保險公司及線下醫療機構,預計4月底完成,融資5億美元。他還指出,公司可能未來12至18個月來港上市。
微醫目前4大業務板塊包括微醫云、微醫療、微醫藥及微醫險。陳弘哲稱,新一輪融資后或會重組4板塊,也有可能先將其中一個板塊上市。在今年科技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中,微醫排名第65位,是互聯網+醫療領域上榜的為數不多的企業之一。微醫此前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2012年1月,微醫獲得晨興創投與風和投資共2200萬美元的A輪投資,2014年10月,微醫B輪融資達到1.064億美元,2015年,微醫又完成了3.94億美元的C輪融資。有外媒報道稱,微醫尋求上市時估值能達到70億至80億美元。
盈利能力方面,保險已經成為微醫占比較大的業務盈利點。微醫董事長兼CEO廖杰遠就曾向媒體披露,微醫已經整體實現盈利。2016年微醫營收超過12億,醫療、保險、藥品三個板塊實現全面盈利。具體營收構成占比方面,醫療占45%,保險占35%,藥品占20%。但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在2017年年末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微醫尚未盈利。
4月16日,微醫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公司正在進行業務重組,相關經營數據在按照財務審計規則推進,上市前會按相關要求對外披露。
健康160重啟IPO 虧損引關注
加入互聯網+醫療行業IPO潮流的,還有健康160。
健康160(原就醫160)素有“互聯網醫療第一股”之稱,公司于2015年12月底登陸新三板。兩年后的2017年12月,健康160(深圳市寧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稱,將重啟IPO。
就醫160的CEO羅寧政曾表示,就醫160的核心是服務醫院。通過為醫院免費提供互聯網診療(輔助)系統,積累患者資源,再吸引醫生入駐平臺,為患者就醫提供指導。進一步開放平臺,匹配商業伙伴,大家在同一個平臺上,找到各自的盈利模式。隨后,健康160完成了醫院、醫生和患者三者資源的積累之后,業務逐漸拓展至體檢就醫、醫療軟件銷售及服務、醫藥電商等。
在諸家互聯網+醫療企業都面臨的盈利難問題面前,健康160亦未能幸免。公司2015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2371.98萬元,同比增長71.87%,但凈利潤為-7141.04萬元。到了2017年上半年,健康160營業收入達到4075萬元,同比增長47.14%,公司整體毛利率57.20%。但在營收大幅增長的同時,健康160仍未能扭轉虧損局面。2017年上半年,健康160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21萬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51.07%。
2016年,就醫160還曾被傳裁員300人,并撤銷創新事業線。公司回應稱隨著業務重點轉移,計劃對組織架構和部分業務團隊進行優化,以團隊和個人的業績為依據,實施末位淘汰制,需要優化的人員占全公司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盈利難的問題面前,德同資本北京總經理兼合作人許謙表示,行業確實迎來了明確利好,從長遠來看,互聯網+醫療健康一定是有機會的,但每個企業究竟發展如何,還有賴于項目管理團隊的努力。從估值層面來看,進行過數輪融資的幾家互聯網+醫療企業,估值都不低,已經高于很多上市公司的體量,“這也算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新特點。至于其中是否有泡沫、泡沫有多少,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互聯網+醫療 兩極分化嚴重
在經歷了資本跑馬圈地和寒冬后,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順利拿到了新一輪融資,并表示IPO意向。如丁香園近日向媒體確認,已經完成D輪1億美元以上的融資,估值達10億美元。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表示,“有考慮IPO的計劃,但是并不會把它作為工作的中心,目前也沒有明確的IPO時間表,整個公司關注的焦點仍是用戶需求和自身服務。”好大夫則在2017年3月確認拿到新一輪2億美元融資,估值預計達13至14美元。
“現在能融到資的,是‘剩’者為王,基本都是行業領頭的幾家公司。”許謙指出,一些早期項目沒有充分的現金流,模式也在行業中處于非領先地位的,已經很難拿到錢了,目前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互聯網+醫療企業數量也在銳減。
根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截至2017年底,尋醫問診類創業項目有62家,其中進入中后期的有21家,其余都處于早期階段。
2014年被看做是移動醫療的井噴之年。據粗略統計,當年移動醫療企業融資案例共計80余起,是此前5年里該領域所有融資案例數量總和的近3倍,總融資標的接近7億美元,比前4年的總和多一倍。2015年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就達到7.8億美元,超過2014年全年總額。
千億市場份額迎來政策紅利
除了資本對行業巨頭的繼續青睞,互聯網+醫療也迎來了政策紅利。
4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緩解看病就醫難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互聯網+醫療的市場份額也不容小覷。據靈核網市場研究院預計,2017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達到290億元,2017年-2021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5.87%,2021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98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