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E原料產能寡頭壟斷成型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6-6-12 打印內容
技術獲得突破
目前,維生素E四大企業均是以間甲酚等為基礎原料,經過20多部化學反應制備維生素E,具有很強的技術壁壘。
維生素E 的化學合成需要兩個關鍵中間體:異植物醇(支鏈)和間甲酚(主環),它們對維生素E的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異植物醇合成。異植物醇需要經過甲基庚烯酮進而生產芳樟醇、植物酮等最終合成出異植物醇。目前生產甲基庚烯酮主要有3條工藝:丙酮與乙炔工藝(Roche 法);異丁烯、甲醛和丙酮工藝(BASF 法);異戊二烯工藝。經甲基庚烯酮生產芳樟醇則有兩條工藝:格氏法和催化加氫法。
我國從上世紀80 年代起,便突破了異植物醇的合成工藝,最多時有近16 家企業生產維生素E,經過不斷整合退出,最終集合到浙江醫藥、新和成和西南合成3家。
(2)三甲基氫醌合成。成功突破異植物醇的合成工藝后,另一個中間體三甲基氫醌就成了國內企業生產維生素E的關鍵因素。三甲基氫醌的傳統生產工藝是以間甲酚為起始原料,國際市場上40%的間甲酚用于維生素E的生產,60%用于農藥、香料、抗氧化劑等。
間甲酚的生產工藝主要有3種:傳統工藝、氯代工藝和異丙基甲苯工藝。國內企業主要掌握硫化-堿化的傳統工藝,但該工藝對生產設施腐蝕較大,間甲酚的產率不高;國外企業則掌握異丙基甲苯工藝,間甲酚產率較高,且不產生鄰甲酚;氯代工藝的污染較嚴重,一般不被采用。
國外生產間甲酚的主要公司有:美國Merisol 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德國巴斯夫公司、德國朗盛公司、法國羅納-普朗克公司、日本三菱石化、日本三井公司等。據粗略估算,全球間甲酚生產能力約為6萬噸,其中美國Merisol 公司大約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
目前,國內間甲酚生產技術水平尚低,生產規模小、產品檔次較低,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因此,我國每年需進口大量間甲酚,間甲酚進口價格經過持續上漲后,一直維持在高位。多年來,國內間甲酚、三甲基氫醌中間體的供應被新和成、浙江醫藥的長期訂單全面控制,供應量稀缺。早在2008年,西南合成就曾因三甲基氫醌的供應問題而無法投產;國外安迪蘇公司也是因為長期依賴外購三甲基氫醌等中間體,生產成本過高而不得不退出維生素E市場。
為了擺脫對間甲酚的依賴,近年來,我國企業加大了技術創新投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工藝正在形成。新和成公司引進了異佛爾酮生產工藝,以丙酮為原料聚合成異佛爾酮,進一步氧化還原成三甲基氫醌。但該方法需要經過異佛爾酮的重排與;,對工藝技術的要求較高。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