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去行政化的困局:三明醫改模式的借鑒與反思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6-12-2 打印內容
三明醫改的再行政化并非落腳于衛生行政部門,而落腳于一個新設獨立機構:醫改辦。醫改辦首先設立于中央一級,隨后在全國各地設立。它是作為一個各級政府普遍設立,且跨部門政府間協調機構的存在。然而,在各級政府中醫改辦大多只是一個協調機構,其運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如政府各部門聯席會議,共同決議,但意見不一。
由此可見,在一個諸多政府部門權力錯綜復雜環境中,推動去行政化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再行政化,但再行政化并不是充分條件。很多人認為將不同的部門整合起來,就能解決政府部門間的協調難題。但大部制其中必然有分支機構,依然會存在協調難題。
二、再行政化之后行政力量究竟要怎么做
醫改的觀察者需要明確其觀察焦點,方能把握政策環境變化的大勢。
具體而言,走向去行政化,行政力量的功夫應該在如下幾個方面全力施展:
1. 完善全民醫保,通過醫療保險購買醫藥服務,其核心是通過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形成新的團購型市場機制。
2. 解除各種形式的價格管制,讓醫保機構與醫療機構平等談判,通過醫保付費改革,以契約化的方式控制醫藥費用的快速增長。
3. 破除各種影響市場機制發揮的行政壁壘,讓醫療資源的流動可以隨著病人走,讓民間資本能夠順利進入醫療領域,同時明確醫療服務質量的政府規制,建立各類醫療機構公平競爭的游戲規則。
4. 推動公立醫院法人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其核心是理事會制度建設,其要害是政府切實賦予理事會行使醫院戰略管理的職能,落實醫院在人財物各方面的管理自主權。
5. 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在公立醫院中全面推進全員勞動合同制,最終形成醫療人力資源市場化的全新格局,即醫師成為自由職業者、院長成為職業經理人。
三、三明醫改的措施要點
首先,三明醫改在醫療保險購買醫藥服務的新機制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醫療保險的城鄉一體化是第一步,繼而最為重要的是兩條腿走路:一是提高醫保的支付水平和覆蓋面;二是推進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形成全新的團購機制。三明市在這兩個方面都有所進展,當然在技術層面,例如三明市的按病種付費,還存在一些問題。
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看,醫保支付制度改革是新醫改的重中之重。筆者從2005年開始參與醫改政策研討以后,始終不遺余力地說明這一點。醫保支付方式的選擇和操作固然重要,這其中存在著不斷專業化的問題,但更為關鍵的是,醫保機構與醫療機構必須建立一種平等談判的機制,雙方都沒有行政級別,只是平等的市場主體,就醫保支付水平和醫保支付方式進行談判。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