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票制試行一周年 醫藥流通鏈利益博弈進行時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2018-1-26 打印內容
兩票制之外,整個醫療體系同時承受著其他制度改革。從前醫院自負盈虧,隨著“零加成”和“嚴控藥占比”的醫改措施推進,醫院營收能力被大大挫傷。“但是醫院需要錢去投入設備、人才以及日常運營,藥房這塊利潤受損失,他必須要從其他渠道把利潤補回來。”Y說。
選配送商,憑什么選你?
從前的醫藥流通過程中,醫藥代理的存在就是因為在醫院有所謂的“人脈”,所以由代理商來行使灰色交易,并且從中攫取利潤。現在如果按照陜西省的制度來看,由醫院選擇配送商,那么仍然打不破這層“關系”之下的利益鏈。
而對于被選中的配送商來說,則要去對接盡可能多的醫藥、器械生產企業,不僅要投入成本鋪好渠道,也要投入成本覆蓋產品業務。
但由藥企來選擇配送商就不一樣。醫改政策對醫院藥品和耗材的限制,正在還原中國醫療行業對藥品和器械的真實需求,如果醫院被動接受這些配送商的送貨,原來由醫院主導的利益鏈可以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上述藥企高管Y認為,醫院跟原有的配送商或代理商已經達成了灰色交易的默契,由藥企選出來的配送商,未必會與醫院達成原有的條件。
一家醫院的Q主任說,“讓企業選萬一壟斷了怎么辦,我們醫院這兩年都在虧損,選了渠道他們就更要傷醫院利潤了,最妥協的辦法是企業和醫院一起做一個名錄庫。”
這是一場對行業地位的重新角逐,商業公司長期以來就希望能夠掌控渠道來提升議價能力。藥企高管Y說,正好讓國家和醫院減少不合理的醫療服務開支。
沒渠道無“春天”
現在,一些兩票制沒有規定誰選配送企業的省份,當地醫院已經開始主動出擊去尋找合作的配送商。
配送商要跟醫院合作,醫院也要為商業公司提供外部配送以外的業務空間。這就是現在一些商業公司開始在做的,布局醫院內物流,以及為醫院搭建信息流平臺等工作。
信息流平臺瞄準的,正是未來的處方外流。隨著對醫生開藥限制和耗材限用的推進,不少醫院已經出現了開不出藥的情況。但病人始終需要買藥,因此處方外流被認為是行業必然。
盡管不少行業研究人員預測零售藥房將迎來“春天”,但業內人士并不都是吹捧。“醫院不會對處方完全喪失控制力。從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考慮,處方是醫院的,如果不保證在指定藥房購買,吃出問題來了誰負責。”前述藥企高管Y先生說。
地方流通國企高管Z說:“什么時候能實現真正外流?里面阻力太大了,這直接觸動了公立醫院的利益。比方說醫院的藥占比要控制到30%以下,它不能設立藥房,但是它可以跟商業公司成立合資藥房,持股,繼續保持利益。另外,商業公司承接了醫院的藥店,仍然會約定好利潤返還方式。有些地區是默認的,有些地區監管已經介入了,認為這是不合理的。”
上篇:
下篇: